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本馆概况
    • 本馆简介
    • 机构设置
    • 领导班子
    • 队伍建设
    • 历史沿革
    • 年度记事
    • 荣誉展示
    • 意见反馈
    • 在线报名
  • 群文活动
    • 通知公告
    • 文化馆工作
    • 群文动态
    • 免费培训
  • 群文创作
    • 创作动态
    • 理论研究
    • 原创文学
    • 美术 摄影 书法
    • 民间工艺
    • 民间文学
    • 创作成果
  • 文化人才
    • 文化英才
    • 群文之星
    • 才艺少年
    • 人物传略
  • 非遗保护
    • 非遗资讯
    • 四级名录
    • 非遗传人
    • 政策法规
    • 非遗展厅
  • 视频教学
    • 艺术慕课
    • 书画教学
    • 舞蹈教学
    • 摄影教学
  • 网上展厅
    • 美术展厅
    • 书法展厅
    • 摄影展厅
    • 民艺展厅
  • 政务公开
    • 机构设置
    • 工作职能
    • 领导信息
    • 联系方式
    • 行政性政策法规
    • 服务内容公示
  • 文化馆分馆
    • 市东分馆
    • 北镇分馆
    • 彭李分馆
    • 市西分馆
    • 滨北分馆
    • 梁才分馆
    • 秦皇台分馆
    • 三河湖分馆
    • 市中分馆
    • 杨柳雪分馆
      • 当前位置: 主页 > 非遗保护 > 四级名录 > 市级 >
    • 义和面制作技艺
      时间:2015-05-25 09:20来源:未知 作者:nl 点击: 次
        “义和面”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现滨州区北镇街道办事处,原名北镇,古称蒲台镇。当时黄河夺济入海,这里成了集码头、渡口、集市于一体的重镇,成为贯通南北的物资转运站,商客云集的贸易集镇。由于来这里进行贸易的多是肩挑手推商贩较多,他们择食不求精美,只求实惠。因而,味美价廉的“蒲台面”应运而生。“蒲台面”先由五四村王氏家族兴起(王家面馆),后由义和村高家面馆高家珍承继,逐渐普及。民国初期,全镇已有十几家面馆。新中国成立后,饮食市场由国家统一经营,民间小吃趋于淡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义和面”再度兴起。
        义和面精选当地优质小麦,以经过精细加工的白面为基础,加入适当的食盐和食用碱面,以冷水和面,揉匀揉透,再掺入干面粉和硬,再次揉匀揉透,用擀面杖擀薄,层层叠起,用快刀切成细长条,抖散下入开水锅煮熟,几经过水捞沥,再配以菜卤佐料而成。
        义和面品种有大卤面和麻汁面,卤汁分为大卤汁和麻汁卤两大类。麻汁卤以麻汁、高汤、香油、味精为基础,根据食客个人口味配以蒜泥、食醋、芥末油、辣椒油、黄瓜丝、胡萝卜丝、香菜等。以鲜咸、微酸、微辣爽口著称,生津开胃。大卤汁又分为鸡卤汁、猪卤汁等若干种。鸡卤汁是以用老母鸡为原料加葱姜等调料熬制高汤,再加鸡脯肉茸泥提纯得到的高清汤为基础,加入其他调料调制而成的卤汁,香味浓厚而不腻。猪卤汁是以用猪大骨为原料,小火较长时间熬制的高汤为基础,加入其他配料调制而成。商家熬好鸡汤喝大骨头汤拌入面后,将蒜泥、辣椒油、芥末油、姜汁等放入调料盒,由客人中火煮透、煮熟,捞出过温开水,将面条挑入碗中挑成髻状,加卤汁和辅菜,自行调制。
        义和面细而不断,韧而耐嚼,光滑爽口,柔透筋道,汤煎而不烫,油而不腻,味浓而不烈,味香而不艳,香味扑鼻,回味悠长。配以适量麻汁、蒜汁,再辅以黄瓜丝,胡萝卜丝,可谓色、香、味俱佳,激人食欲。打卤面制卤讲究卤味浑厚不腻,味美爽口,可生津开胃。                                             目前,百年老字号“义和面”已有店面10余家,古风犹存,又有创新,规模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香飘滨城区大街小巷。不但是当地人的日常美食,更是招待宾朋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同时也已成为外地朋友争相品尝的美味佳品。 

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 2015-2021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51934号-1
地址:黄河十六路969号创业商务中心7号楼 邮编:256600 联系电话:(0543)8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