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儿传说
时间:2015-07-06 20:28来源:未知 作者:nl 点击:
次
唐赛儿传说,在民间相传已久。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女首领,唐赛儿那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在她的家乡,世代广为流传。
唐赛儿,又称唐三姐(现当地人仍尊称她为唐三姐),是明代山东省蒲台县西关村人。据当地的老人讲,从前唐赛儿娘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曾住在茅草屋里,家境极为贫困。后来,在乡亲们的接济帮助下,才逐渐盖起了房屋。唐赛儿的父母,主要是依靠小生意(卖锅饼或卖豆腐)为生。 唐赛儿出生后,由于当时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在农村里长大的闺女,不能在娘家独立门户,她盼儿心切的父亲,感觉心愿未了,所以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唐赛儿”,意思是希望她长大后,赛过男儿,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当一名为民做主的大官。有关唐赛儿名字的传说,在民间也有不同说法,还有的说唐赛儿姓李,不姓唐。 传说唐赛儿自小父母对她视如掌上明珠,拿她当男孩儿培养。她小时候身体强壮,长得虎头虎脑,不像女孩,极像男孩。男孩子喜欢干的事情,她都爱模仿。比如舞枪弄棒,爬墙上屋,翘身上树……因为旧时的女子,一般都坐在自己家里,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像绣花、纳鞋底、织布、做粗布衣裳等,所以在当时的农村里,管唐赛儿这样的女孩叫“不受调教的女子”。她自幼习武,练成了一身好武艺,据说唐赛儿走上练武道路,最初是受她武艺高强的父亲的影响。环境造就人,性格决定命运,也正是这样家庭教育形成的性格,成就了唐赛儿一番惊天动地的创举。 传说故事之一:骑板凳上苏州看灯 唐赛儿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唐赛儿坐在一个长板凳上,让两个小伙伴坐到自己的身后,说是要带着她们到苏州看灯,并让她们闭上眼睛。只见唐赛儿口中念着咒语,和她的两个伙伴骑着板凳突然腾空而起,刹那间,流星般向着苏州方向,飞翔而去…… 在苏州看完灯,唐赛儿骑着板凳回到家里的时候,回身一看,发现身后的伙伴只剩下一个,另一个没有坐在板凳上。看到此景,她慌了神,又口念咒语,骑上板凳返回苏州,把丢的那个伙伴接回了家。虽然这是个神话传说,但却表现了唐赛儿鲜明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顽皮性格。 传说故事之二:井绳钩月 有一天晚上,唐赛儿和几个小伙伴吃了晚饭,在一起看月亮。这时,她突然拿起提水的井绳,朝着明亮的月亮扔去。在井绳的另一头,有个钩水桶的铁钩子,结果,铁钩子就把月亮钩住了。当她用劲向下拉井绳时,月亮就在天空中上下不断的晃动。在场的伙伴看到后,惊恐万分,纷纷逃回家去,向大人们诉说这事。 传说故事之三:撒豆成兵 正当周围村庄议论纷纷,谈论唐赛儿“井绳钩月”的故事时,此事因为过分惊奇也传到了京城。京城官府像炸了锅似的,官吏们纷纷向朝廷上书说:“月亮就要掉下来了,蒲台县西关村发现奇人奇事,有一位女子,把月亮钩的上下晃动”。 皇帝听后大怒,下令官兵把蒲台县的西关村团团围住,抓拿“奇人”唐赛儿。唐赛儿眼看就被官兵逮住,就在这时,只见她从身后背的布袋里,顺手抓了一把豆粒向他们撒去。只见豆粒立即变成了兵马,迎住官兵作战,唐赛儿趁官兵混乱之机脱身而去。气急败坏的官兵未抓到人,心中非常气愤,就把怨恨发泄到西关村的百姓身上,西关村的百姓无辜的被全部诛灭了。从此,蒲台县的西关村就再也不复存在了。 数日后,当唐赛儿再回到自己村庄,看到眼前悲惨的情景后,她悲痛欲绝,在村子里转了很久也不愿离去。离开时,她跪在家乡的废墟上立下誓言:“今生不为家乡百姓报仇,誓不为人。”最后,她挥泪牵过一匹骏马,纵身跳上马背,朝着白莲教盛行的方向,悄然奔驰而去……从此,四围邻庄群众再未见她的踪影。 传说故事之四:剪纸成兵马 唐赛儿的丈夫林三死后不久,有一天,唐赛儿去林三坟上扫墓,她哭得肝肠寸断,伤心欲绝。在离开坟回家的路上,她突然看到山坡上的石头缝里露出一个石头盒子。她急忙飞身前往,搬开石头挖出来一看,盒子里边藏着一把宝剑和一本天书。她一只手握着宝剑,一只手拿着宝书,朝着天空吼道:“天无绝人之路,谢谢老天爷助我一臂之力”。唐赛儿得到宝剑、天书后,就闭门钻研天书,刻苦练习剑术,不久就通晓了各种法术,能够役使鬼神。 唐赛儿在得到天书和宝剑之后,有一次她遇到官兵追杀。见官吏兵马甚多,她就模仿天书中的法术,拿起剪子剪纸。只见她剪啥成啥,剪马成马,剪兵成兵,以此来和官兵作战,吓得前来镇压的官兵四处逃散,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唐赛儿离开家乡后,加入了白莲教。她经常出入庙堂、佛寺,为百姓祈祷丰收年景,利用祖传的医术治病救人。有一次她去庙里拜佛的时候,突遇一老道士(也有传闻说是尼姑)。此人正在茂密的树林中练武,于是,唐赛儿就躲藏在树后边的草丛里偷看其练习武术。老道士的一招一式,甚是令她惊讶,看得目瞪口呆。她心中暗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有这样武艺高强之人在这幽静的地方专注练武,这不就是自己日思梦想,到处寻找的师傅吗?唐赛儿正想过去叩头拜师,哪知这个人一招过来,她躲闪不及,头顶上的树叶子哗哗落到她的身上。一眨眼的功夫,她已被这个高人从树木丛中揪到练武场地。原来这位道士早就看到她的到来,并知道她是唐赛儿,会拳脚,就与她开了个玩笑。老道士放开唐赛儿后,质问她:“大胆黄毛丫头,竟敢偷看我秘密练武。”唐赛儿从惊恐之中醒来,说明来意,当场拜师学艺。从此,她跟师傅练轻功,学会了水上飘,做到走路无声,落脚无音,来无踪,去无影,上山可以如飞般急速而去。她的武艺飞速长进,成为一位武术高手,被传为佳话。 永乐年间,山东大地灾荒不断,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百姓靠吃草根、树皮、吃糠、咽菜为生。当时的蒲台县隶属于青州府,历来地瘠民贫,又加上连年战争不断,小商小贩连碗饭都挣不出来吃,官府还逼交租税,老百姓无法生存。据当地人讲,真正引起唐赛儿起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她早就看不惯当时的政府欺压百姓,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对贪官污吏早就恨之入骨;二是丈夫林三是个商贩,被官府逼死,激起了她心中的悲愤,加上西关村的乡亲曾被全部诛杀,她才新仇旧恨交集在一起,寻找机会发动起义。 唐赛儿,就像父母给她起的名字一样,以超过男儿的勇敢、坚强和智慧,于永乐十八年(1820年)二月十一日,带领白莲教全体信众数千人正式起义,向明朝廷公开挑战。 唐赛儿领导的起义,是利用白莲教的名义发起的。白莲教是从佛教净土宗中演化出来的弥勒教、自欧洲和中亚的基督教和袄教中转变出来的摩尼教,以及中国原来崇奉太上老君的阴阳教,经长期的发展合流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它讲述“明”和“暗”的斗争,预言黑暗将要结束,光明就要到来,提倡贫苦人患难相助,在下层人民当中得到广泛的信奉。 滨州一带,曾是白莲教布道的一个重要地区之一,唐赛儿加入了这个教会。起义的地点是在原蒲台县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一个叫卸石棚寨的地方。此地山势险峻,重峦叠嶂,峰高七八百米,悬崖峭壁不容易攀登,是一个守山容易,攻山难的地方。唐赛儿和起义军常年在此山练武,爬山如履平地,又加早已熟悉地形,选在此处做根据地,起义军必能获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唐赛儿发动的起义,初战大获胜利。此后,唐赛儿率领的白莲教起义军越战越猛,每到一处,都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行善积德,在群众心里,威望和信赖程度越来越高。她们所到之处,大小官吏闻风而逃,一份份告急文书,像雪片般飞往京师。明朝廷为了控制局势,急忙派遣两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带领“京营”(精兵)的全部兵马,来到山东镇压起义军,想攻击唐赛儿所在的卸石棚寨,并发狠要根除起义军。唐赛儿灵机一动,乘敌人未立稳脚根,带领起义军,夜间发动突然袭击,杀得明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兵营顿时乱作一团,官兵死伤惨重,四散而逃。紧接着,她又乘胜追击,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一网打尽。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起义,大大鼓舞了民众,青州以东各地群众纷纷响应,起义的火焰越烧越旺,很快燃遍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即墨等州县。唐赛儿继续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率领义军数千人,不断打击附近的官府、恶霸,为民除害,扶危济贫。同时,她也带动了附近其它各县的起义军,共同与明朝官兵展开英勇搏斗。 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恰在此时,永乐皇帝派来的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的两员指挥大将,在二月二十八日,突然率领五千余精兵赶到青州,把卸石棚寨团团围住,给起义军断水断粮,形势突然变得十分危急。唐赛儿为了保护起义军的实力,利用诈降计策暂时脱险,但因连日作战,已筋疲力尽,寡不敌众,起义军四面受敌。后来,虽经几次浴血奋战,但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起义军有的被抓,有的逃出后隐姓埋名,各奔前程,起义军损失惨重,所剩无几。 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了疯狂镇压,几支农民起义队伍相继失败。为了防止唐赛儿削发为尼或者混入女道士行列,山东省内的尼姑、道姑被逮者先后达万人。但是,唐赛儿后来还是去向不明,传说各异。 明永乐年间以后,山东青州一带农村里,人们经常在茶余饭后,向后代讲述唐赛儿的各种传说。有的说这位农民女领袖被官兵逮住后,在牢狱里被官府戴上手铐脚镣,可是她两手抬起、轻轻一抖,手铐脚镣就全都自动脱落,她向着天空飞奔而去了;还有的说,唐赛儿后来到了边远地区,成为一名部落的首领,在那里安度晚年,只是改名换姓了;也有的说她后来去了印度等等。 有关唐赛儿的史料记载极少,但史中明确记载,唐赛儿出生在蒲台西关。原蒲台县西关村的位置就是现在蒲湖水中最大台子西南约300米处。明史中关于唐赛儿的记载,仅用“妖妇”二字陈述。民间有关唐赛儿行医治病、参加白莲教活动等多方面的传说故事却很多。在淄博市的沂源县三岔乡凤凰山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明代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唐赛儿勤学苦练的故事等。当代有关唐赛儿的演义小说,多是武侠形式出现,而对她生活方面的记录描写极少。 山东省自古就有练武的风气,原蒲台县一带的农民,受梁山好汉的影响较深,习武的风气更盛。永乐年间,唐赛儿利用白莲教组织群众,发动了这次农民武装起义,时间虽短,规模有限,但给当时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沉重的一击。唐赛儿传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她的崇敬和衷心的爱戴,特别是她勇敢聪明,治病救人,除恶积善,为群众排忧解难,广受赞誉,在白莲教民和当地百姓中威信很高。青州人民为了纪念心中为民除害的英雄,曾为唐赛儿设立“千古不朽”纪念碑,碑文拓片为证(原碑文现在存青州博物馆)。 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封建统治的女英雄,家乡人民修建了唐赛儿纪念祠,位于蒲湖中的三岛,现在已成为滨州最为知名的景点之一;在黄河大桥北侧建立了“横刀立马唐赛儿”大型塑像。创作的有关唐赛儿的文艺作品有:滨城区市中办事处三里庄村的常景亮的《唐赛儿》电影剧本;刘秀奎搜集整理的《唐赛儿起义》;1986年由王文田、王笑宗合作编写,由山东省电视台、山东省广播电视艺术团在惠民县桑落野镇拍摄的五集电视连续剧《唐赛儿》,著名书法家舒同为电视剧题写了剧名;1993年4月由滨州地区新闻出版局郭纬编著的中篇小说《唐赛儿前传》等。其中,郭纬编写的书中,收录了民间有关唐赛儿的传说有:“埠头救艺女”、“断石镇恶财”、“金簪与银鹤”、“祭父遇泼皮”、“大寺庙雪仇”、“烟花巷风波”、“八条人命案”、“夜奔烟火台”、“大闹赵店街”、“遇古墓老人”、“午夜袭陈庄”、“热血染刁镇”等故事。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变迁。可唐赛儿传说,却被生活在其家乡黄河两岸的人们世代口头相传。现在老人们在农闲季节、茶余饭后,仍对下一代娓娓动听的讲述唐赛儿的各种传说。这一传说,已深深扎根在民间。这些故事,听起来耐人寻味,充满神奇,给人生活很多启迪;这些故事、传说,也把历史上出现的一个丰满的农民起义女首领形象具体化,对历史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