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间小调
时间:2019-03-04 15:11来源:未知 作者:nl 点击:
次
民间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曲调和唱词活泼风趣,贴近社会生活,饱含浓郁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等多种思想感情和愿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滨州民间小调世代相传,大多是农民即兴创作、演唱反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和社会风貌的民歌。唱腔以地域方言为主,语言淳朴真切,乡土气味浓厚,比喻形象生动,逼真恰当。内容丰富,有时政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红色革命歌等,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演唱形式多样化,有一唱众和,问答对唱,个人叙事演唱,有的还配上几个人联合的表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资源库。 主要曲目有《十二月》、《画扇面》、《探病郎》、《送情郎》、《一窝黑》、《打秋千》、《小上坟》、《扑苍蝇》、《唱五更》、《两亲家顶嘴》、《王大娘看闺女》、《丢戒指》、《人想人》、《放风筝》、《光棍哭泣》、《乱车子班》(包括《蒋介石在台湾好心焦》等)、《妇女自由歌》、《算盘响》等。代表性传承人为杨柳雪镇李小玲。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生活水平提高,外来的和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改变,娱乐方式多元化,年轻人对农耕时代的音乐根本不感兴趣,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滨州民间小调,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杨柳雪镇农村中会唱民间小调的多为老年人,年纪小的已是60岁左右,大的是80岁左右,凭记忆演唱,其词调、曲目都不够准确,亟需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