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 本馆概况
    • 本馆简介
    • 机构设置
    • 领导班子
    • 队伍建设
    • 历史沿革
    • 年度记事
    • 荣誉展示
    • 意见反馈
    • 在线报名
  • 群文活动
    • 通知公告
    • 文化馆工作
    • 群文动态
    • 免费培训
  • 群文创作
    • 创作动态
    • 理论研究
    • 原创文学
    • 美术 摄影 书法
    • 民间工艺
    • 民间文学
    • 创作成果
  • 文化人才
    • 文化英才
    • 群文之星
    • 才艺少年
    • 人物传略
  • 非遗保护
    • 非遗资讯
    • 四级名录
    • 非遗传人
    • 政策法规
    • 非遗展厅
  • 视频教学
    • 艺术慕课
    • 书画教学
    • 舞蹈教学
    • 摄影教学
  • 网上展厅
    • 美术展厅
    • 书法展厅
    • 摄影展厅
    • 民艺展厅
  • 政务公开
    • 机构设置
    • 工作职能
    • 领导信息
    • 联系方式
    • 行政性政策法规
    • 服务内容公示
  • 文化馆分馆
    • 市东分馆
    • 北镇分馆
    • 彭李分馆
    • 市西分馆
    • 滨北分馆
    • 梁才分馆
    • 秦皇台分馆
    • 三河湖分馆
    • 市中分馆
    • 杨柳雪分馆
      • 当前位置: 主页 > 群文创作 > 理论研究 >
    • “一居一队”:脚尖上的基层文化生命力
      时间:2019-04-30 21:4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穗 点击: 次
          摘  要:“一居一队”的建立为群众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做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居一队”活动,以自娱自乐、悦人悦已为主要形式,基本不设门槛,方便群众参与,决定了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内驱力,成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关键字:脚尖  舞动  基层的文化生命力

          一直以来,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无活动队伍、群众参与度低是困扰基层文化发展的几大难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基层文化活动举办的如此丰富多彩,群众如此认可的呢?是什么让“一居一队”这株幼苗,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的呢?
          随着城区的快速开发,“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居民脱离了土地,搬进了楼房,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正在改变。生活条件好了,民民们却产生了新的苦恼:人与人交流不方便了,闲下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一些村里开始有三三俩俩的人自发学习广场舞,可是他们人员少且舞步杂乱,很多人想跟着跳但是不好意思。面对居民对精神文化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一些地方提出了在每个村居建立一支文艺队伍的想法。每个村居成立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队伍,通知一下发各村居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甚至成立了2—3支队伍,人数少的有十几人,多的达到上百人。内容涵盖秧歌、锣鼓、舞蹈、舞狮、戏剧、器乐、武术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文化搭台、居居建队、人人参与、常娱常乐”的浓厚氛围。
         队伍建立起来了,谁来教?为了解决“队伍没人教”的难题,一些地方从专业团体中请来了一批舞蹈老师,巡回到各村居进行指导,专业老师在每支队伍中挑选出一至两名领队,重点对他们进行培训,在专业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由领队负责队伍的组织和训练。很快,每支队伍都能熟练掌握多首曲目。在居委会的文化广场上,随着音乐的节拍,大家手持宝剑,气凝神安,动作舒展。旁边围着五六十名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家也跟着一招一式的模仿,虽不很规范,却很认真。
          队伍活动效果怎么样?只有展示才能比较。群众文艺汇演活动的开展繁荣了文化、活跃了氛围、推动了发展,实现了政府、居民、社会的多方共赢,既检验了“一居一队”活动成果,又给居民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范围在扩大,队伍数量在增多,活动形式也在逐步丰富,原来以广场舞、秧歌等乡土气自息浓郁的节目为主,现在增加了模特、艺术体操、伦巴等现代感较强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城市居民的审美和健身需求。
          通过建立群众文艺团队的形式,破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难题,“一居一队”的建立为群众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做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提供群众所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邻里之间日常走动少,沟通交流少,生活条件改善了,但邻里关系却疏远了。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求,电视、电脑等娱乐方式不能取代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文艺团队的成立,让邻里群众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了一起,一起排练,一块演出,无论男女老幼,都找到了一试身手的舞台、感情抒发的出口,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村居建立起文艺队伍后,不光自娱自乐,还经常到敬老院、建筑工地等进行慰问演出,各村居的文艺团队成员,同时也是各村居的志愿者,这就形成了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奉献社会的生动局面。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关爱了他人,提升了自己,文明友爱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改善村居风气。文化在改善民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文艺团队组建后,群众空余时间一起参加排练,促进和谐邻里关系的建立,大伙在一块拉家常,谈生活,既改善了民风,又凝聚了民心。加上村居文化活动广场、村居图书室等活动场所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
          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文艺队伍的组建离不开村居班子,在组建过程中又强化了村居班子建设。村居通过秧歌队的成立凝聚了人心,也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文化活动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成为树正气、促稳定,营造和谐、向上发展氛围的有力抓手。
          有老师指导、有地方演出、有资金支持,有制度保障。“一居一队”活动,以自娱自乐、悦人悦已为主要形式,基本不设门槛,方便群众参与,决定了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内驱力,成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基层文化工作要成为“硬任务”。基层文化是一项“软指标”,很多地方将其作为一项“软任务” 来对待。只是“年初口头上提提,年终总结上写写”而已。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文化建设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来看待文化建设。要从民生角度关注文化,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要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把文化工作提上基层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发展的作用。
         基层文化事业必须有文化人才。文化事业必须有“领头人”,“一居一队”活动将专业团体中的老师聘来,他们成为基层文化带头人。另外,这些专业老师又从队伍中挑选出几个领队,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文化事业的“领头人”。要逐步提高文化带头人的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使之能够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
         基层文化建设阵地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在“一居一队”活动开展的同时,各村居同步开展文化广场建设工作,让群众有地方活动。而且每年举行文艺汇演,给群众提供活动的机会,“一居一队”活动才能常年坚持,不至于流于形式。
         基层文化活动必须坚持群众性。在“一居一队”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做法,他们是活跃在城区街道的大街小巷,用脚尖舞动基层的文化生命力。“一居一队”参与的主体是群众,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都始终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唱主角,有效激发广大居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参与中,群众展示自己的才华,品味文化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在爱好中提升,在参与中受益,形成了竞相参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瞄准基层群众,立足实际,顺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盼、新需求,从群众最喜闻乐见、易学易干的群众文化活动抓起,建立“一居一队”,不仅繁荣了文化、提升了素质,而且夯实了基层、促进了和谐、推动了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 2015-2021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51934号-1
地址:黄河十六路969号创业商务中心7号楼 邮编:256600 联系电话:(0543)8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