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间剪纸的原生态特点与流传
时间:2019-05-06 13:5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清彬 点击:
次
滨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万历野获编》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蒲台县民妇唐赛儿……能剪纸为人马……”清咸丰十年(1860年)《滨州志•风俗篇》记云:“夕贴春联彩胜,易门神桃符”。剪纸过去在滨州农村曾被大量使用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俗生活等,流传十分广泛。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传统农耕和手工技艺逐步被机器代替,乡村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急剧转变,随之一些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也被淡化或被遗弃。依附于民俗活动滨州民间剪纸的实用功能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微弱,剪纸的流传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和政府也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国务院2005年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在滨州民间剪纸搜集整理、调查研究和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滨州民间剪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滨州民间剪纸的原生态特点
滨州民间剪纸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滨州区域的乡村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农闲之余都会用手中的剪刀抒发自己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她们单纯豪爽的性格无形中已融入到了剪纸作品的创作之中。滨州民间剪纸在祖祖辈辈的流传中,剪纸艺人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充实、完善与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原生态特点。剪纸作品大多具有粗犷稚拙、自然淳朴、简洁明快、天真烂漫、拙中蕴灵的原生态乡土气息。但因剪纸作者本人性格、学养、气质和经历的不同,作品又存在一定的风格差异,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如张金娥、毛秀英、吕秀英的剪纸作品较简练、粗犷,而张银良、王德荣、兰福梅、赵恒英的剪纸相比之下则较精细秀美。剪纸艺人所擅长的题材也不相同。张金娥、赵恒英擅于剪人物、动物,很少剪花卉,刘根英、张银良擅于剪花鸟,吕秀英擅于剪动物和花卉。
滨州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民间剪纸艺人在生活和劳作中不断发现美,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民俗、花草虫鱼、鸡鸭牛羊等融入到剪纸作品之中。人物题材的剪纸有劳作场景的,如耕种收获、洗衣做饭等;生活场景的,如回娘家、赶集等;民俗文化场景的,如男婚女嫁、扭秧歌、跑旱船、放鞭炮等;民间故事、戏剧故事场景的,如八仙、王小赶脚、西游记人物、墙头记人物等。动物、植物题材的剪纸有家畜家禽,如猪马牛羊、鸡鸭鹅等;飞禽走兽,如鸳鸯喜鹊、狮子老虎等;花草虫鱼,如梅兰竹菊、蝴蝶飞蛾、鱼虾蟹等。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有龙、凤凰、麒麟等。剪纸在民俗活动应用中产生了诸多的表现形式,如过年时贴的窗花、墙花,男婚女嫁中用的喜花、顶棚花,作为刺绣底纹花样鞋花、枕头花……
滨州民间剪纸多以红、白、黑等单色为主,很少有分色和套色。团花、角花、瓶花、喜花创作多采用对称的处理方法,将纸进行2~3次折叠后进行剪制,这样剪出的作品具有传统对称平衡之美,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而且事半功倍。动物、人物则很少整体使用对叠的剪法,有时会根据需要采用局部对叠的剪法,以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艺术效果。
滨州民间剪纸的传统流传方式
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的滨州民间剪纸,世代流传,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过去滨州的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被四乡八邻公认的剪纸巧人,她们的剪纸作品自然而然会四处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样子不易变形走样。烟熏替样具体做法是:取一块平整的木板,拿一张较薄白纸喷湿贴在木板上,再把样子吸附到白纸上,然后拿到柴油灯上用油烟熏黑,把样子揭下来,一幅一模一样的熏样就做好了。另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心中有样子,创作相对随意自由,这种传播方式一般是母女相传或婆媳相传。
在剪纸的流传中,经常是张家的媳妇用王家婆婆的样子,李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赵家的婆家等。在传播过程中,剪纸巧手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对样子进行有意识的改动。剪纸的原始样子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剪纸艺人不断的加工和改进,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好的作品往往被大家共同认可,也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剪纸样子。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一批批好的作品成为了经典,承担起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作用,其基本纹样和内容也符合当地民俗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州民间剪纸艺术。
政府主导为滨州民间剪纸流传保驾护航
滨州民间剪纸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但它的流传和发展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政府主导尤为重要。近年来,政府在滨州民间剪纸上做了大量地工作。如聘请优秀剪纸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已开设剪纸课程,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尝试开设剪纸艺术欣赏等课程,举办“金剪子”剪纸大赛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滨州民间剪纸流传根本性的生存环境问题以及传承人保障机制、剪纸博物馆和研究中心建设等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政府应加大力度倡导、宣传和保护优秀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文化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出现了“文化自我殖民”的现象。当代中国盛行西方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好像不再是节日,而是变成了假日。传统节日的庄重性、严肃性逐渐被弱化,传统的礼节礼仪越来越被简化,甚至消失和变异,与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相依存的民间剪纸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实用性和生存土壤,其生命力便会逐步衰微。文化空间承载着滨州民间剪纸的原生态流传和发展,只有把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活动恢复到过去的那种庄重、严肃、繁荣,滨州民间剪纸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政府要“以人为本”在自然流传的基础上,建立切合实际的传承人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剪纸流传其实就是人的传承,剪纸的基因活力就是口传心授的民间艺人。政府应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活上给予照顾,创作上给予奖励,同时鼓励他们自发举办培训班,广收年轻学员。对于民间酷爱剪纸艺术的年青一代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剪纸技能高超成绩突出的未就业年轻人优先聘用到文化艺术单位或部门工作。
政府应充分运用国家划拨的“滨州民间剪纸”保护资金和当地配套资金,建立滨州民间剪纸展览馆。并设滨州民间剪纸研究中心和传承基地。把历年来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性文章,在民间搜集到的经典剪纸熏样、作品和相关实物资料,本地民间优秀剪纸艺人的成长经历、代表性作品和创作感悟等分门别类,以展览的形式常年对外免费展示。聘用民间剪纸艺人入住传承基地,常年开设免费培训和技艺展示活动,聘任民俗专家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
在做好滨州民间剪纸传统流传和保持独特地域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上、题材上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并结合旅游业全面开发剪纸作品,使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我相信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滨州民间剪纸这朵民族之花明天将更加绚丽多姿。
2014年5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