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间剪纸市级传承人——刘根英
时间:2019-04-08 16:56来源:未知 作者:nl 点击:
次
刘根英,出生于1942年11月,滨州市杨柳雪镇李赞皇村人。自幼随母亲学习剪纸,母亲擅长刺绣、剪纸,又是一个热心肠,本村和四里八乡的乡亲有嫁娶喜事、逢年过节,都来找她帮忙,她总是热情相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耳闻目濡,加上心灵手巧,刘根英很快就掌握了剪纸技艺,熟能生巧,见什么剪什么,稍加构思就能剪出漂亮的作品。她见到地里的白菜,就剪白菜,见到蝴蝶就剪蝴蝶,都能剪得像模像样,10岁时就能帮母亲为乡亲们剪喜字,剪鞋花等刺绣底样。
50年代末,在刘根英上中学的时候,遇到了她的恩师——美术教师王子安,在这位爱好剪纸的老师指导下,她的剪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学习剪人物作品。当时学校里了成立了美工组,组织同学们写生、剪纸,王老师设计图样,她和同学们抢着剪,不懂的东西就向老师请教。她与王老师共同创作的表现农村生活的“星夜送肥”,曾发表在当时的“大众日报”上,还得到了8毛钱的稿费,王老师用这钱买了一把小剪刀作为奖品送给她。由于受老师的影响很深,到现在刘根英的剪纸作品还存有与老师相似的风格。 1961年初中毕业后,刘根英在村里担任了妇女主任,平日里带领妇女干农活,种试验田,空闲时组织妇女学文化,还办起了幼儿园,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县里的“五好”,出席了县妇代会,还当选过县人大代表。“文革”后因村里需要又当上了“赤脚医生”、接生员,这段时间忙于工作、忙于照顾家庭,只有在空闲时才能拾起自己心爱的剪刀,帮乡亲们剪一些窗花、喜花、绣花底样。 1982年,县文化馆来收集民间剪纸,她剪了一些传统的花样,如“喜鹊登梅”、“凤穿牡丹”、“梅兰竹菊”、“王小卧鱼”等,同时还创作了一些新作品,如“广阔天地”、“拾棉花”等作品。她白天上坡干活,晚上剪到半夜,农村的冬夜寒冷刺骨,在屋里也不暖和,手冷了捂一捂再剪,按时完成了任务。作品交到县文化馆,经整理后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民间剪纸展览,还到省城和北京展出,得到的奖品是三把剪刀。为了将手中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在家里她注意培养下一代,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跟她学剪纸,在母亲的指导下剪纸水平有了和大的提高;小孙女李月盈聪明伶俐,她学习好,爱跳舞,更喜欢剪纸,4、5岁时就跟奶奶学习剪简单的小老鼠、小动物,现在已剪得有模有样了,曾多次和奶奶一起在各种活动中做展示,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对上门来学习剪纸的邻居,刘根英也总是细心指导;在“进校园活动”中,她对爱好剪纸的小学生们耐心辅导,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位慈祥的“剪纸奶奶”。 刘根英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展览活动和进校园活动,她的剪纸作品和多种刺绣作品被陈列在“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室”,其作品屡屡被选送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剪纸展览、大赛,多次获奖。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都来做过采访,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剪刀手故事》就对刘根英做过详细介绍。 |